What If?(082)欧战结束(第3/5页)
设64门以上有线电话交换中心的能力,营级也能够开设至少6门电话。团指挥所除了是通信中心外同时也是战情管制中心,透过各种挂图、图板、大型作战地图等,让整个战况变化一目了然。
这些机构中我特别注重的是火力协调所与弹药分配所。
火力协调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最早开始发展的概念,但到韩战时期美国人才渐渐发展成熟。过去亚洲国家因为火力太弱,基本上只有步兵武器,所以也没什幺火力协调指挥的必要。一开始我也想说我军目前只有少量山砲,最多也就是迫击砲数量还能一看,或许没有设置火力协调所的必要;但后来进一步考虑到说如果一切能如预期发展,不久的未来我部也将有多样火力可供运用──榴弹砲、山砲、迫击砲、火箭甚至包括飞机──能及早通过火力协调所的开设,训练幕僚们能够透过诸般通信手段快速集中各种不同火力,将对未来战力提升有极大影响。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弹药分配所上,传统上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每人能分配到2发子弹就算很多了,但现在我军情况很不一样,不但步枪兵人人有枪──我也鼓励官兵勇于开枪,用子弹取代刺刀──加上大量机枪和迫击砲,第一线部队弹药消耗量极大,如何主动、积极、快速、及时地将弹药配发到每个第一线单位手上,便是我们的弹药分配所与其他部队最大不同的地方。
设立这些组织机构是一回事,能让成员明白自己要做什幺、该做什幺是另一回事。
德国参谋制度最有价值的是分层分级的进修制度──军校毕业进入部队历练3到5年后就应回学校进修──普鲁士参谋本部训练制度是让一名军官在升上将军前至少要回军校进修三次,2年役期中至少有4到5年时间在学校中渡过。
我原本的那个世界历史中因为战乱不断,所谓的黄埔军校只能算是军官基础训练班,每期学生在校时间短则6、7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时间;很多毕业生廿多岁就升上师长、旅长等重要职缺,根本缺乏基本参谋素养,不要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就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也做不好,只能凭直觉、靠经验带兵。
要感谢桃香和小菱帮我把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所有的讲义、笔记都收好带了回来,加上这些年中多次我藉着回到原本世界时也特别在军官、参谋养成教育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收集资料,近两年趁着闲暇我也自己编写了许多军官训练教材,每年除了调集各级军官短期密集讲习外,也透过演习、兵棋推演、参谋旅行等方式想尽办法提升干部素质。
但毕竟我只有一个人,就算加上白健生、黄旭初、李品仙他们帮忙授课,实施效果也还是难如人意──因为我的观念、授课的内容也超过了他们几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无论如何,这次战斗就是我验收这两年练兵成果最好的机会。
常耀东双眼紧贴高倍望远镜目镜上,身旁作战参谋虽镇定地推动着地图上代表英国砲艇的棋子,额上汗珠还是难掩地豆大滑下。
海面上风速渐渐加快,浓厚的烟雾也慢慢吹开……。
电话响起,前进指挥所报来敌货船座标,指挥所内观测人员也趁烟雾散去迅速测距,与前进指挥所回报资料进行比对。
常耀东看看我,我懒得看他示意他自己做决定。
他迅速下定决心,接通火力协调所下达作战指令。
我们所在位置听不到迫击砲发射爆音。随着有线电话中回报的发射口令,指挥所内众人都不自觉地看着手錶读起秒来。
5…4…3…2……无数朵弹花在英国运输船队上空同时绽放,四散如雨的弹片在海面上瞬间激起一片白色水花……。
干得不错,训练得很精实…我心中暗想,脸上却不显任何表情……。
常耀东这个团虽然名称上是第二团,但不像李宗仁的部队这些年大战小斗,一直都守在桂平老巢担任类似新兵训练中心的角色。讲得好听是训练札实、兵强马壮,说得不好听就是缺乏实战经验。
常耀东团这次进广州湾,除了编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这些机构中我特别注重的是火力协调所与弹药分配所。
火力协调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最早开始发展的概念,但到韩战时期美国人才渐渐发展成熟。过去亚洲国家因为火力太弱,基本上只有步兵武器,所以也没什幺火力协调指挥的必要。一开始我也想说我军目前只有少量山砲,最多也就是迫击砲数量还能一看,或许没有设置火力协调所的必要;但后来进一步考虑到说如果一切能如预期发展,不久的未来我部也将有多样火力可供运用──榴弹砲、山砲、迫击砲、火箭甚至包括飞机──能及早通过火力协调所的开设,训练幕僚们能够透过诸般通信手段快速集中各种不同火力,将对未来战力提升有极大影响。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弹药分配所上,传统上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每人能分配到2发子弹就算很多了,但现在我军情况很不一样,不但步枪兵人人有枪──我也鼓励官兵勇于开枪,用子弹取代刺刀──加上大量机枪和迫击砲,第一线部队弹药消耗量极大,如何主动、积极、快速、及时地将弹药配发到每个第一线单位手上,便是我们的弹药分配所与其他部队最大不同的地方。
设立这些组织机构是一回事,能让成员明白自己要做什幺、该做什幺是另一回事。
德国参谋制度最有价值的是分层分级的进修制度──军校毕业进入部队历练3到5年后就应回学校进修──普鲁士参谋本部训练制度是让一名军官在升上将军前至少要回军校进修三次,2年役期中至少有4到5年时间在学校中渡过。
我原本的那个世界历史中因为战乱不断,所谓的黄埔军校只能算是军官基础训练班,每期学生在校时间短则6、7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时间;很多毕业生廿多岁就升上师长、旅长等重要职缺,根本缺乏基本参谋素养,不要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就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也做不好,只能凭直觉、靠经验带兵。
要感谢桃香和小菱帮我把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所有的讲义、笔记都收好带了回来,加上这些年中多次我藉着回到原本世界时也特别在军官、参谋养成教育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收集资料,近两年趁着闲暇我也自己编写了许多军官训练教材,每年除了调集各级军官短期密集讲习外,也透过演习、兵棋推演、参谋旅行等方式想尽办法提升干部素质。
但毕竟我只有一个人,就算加上白健生、黄旭初、李品仙他们帮忙授课,实施效果也还是难如人意──因为我的观念、授课的内容也超过了他们几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无论如何,这次战斗就是我验收这两年练兵成果最好的机会。
常耀东双眼紧贴高倍望远镜目镜上,身旁作战参谋虽镇定地推动着地图上代表英国砲艇的棋子,额上汗珠还是难掩地豆大滑下。
海面上风速渐渐加快,浓厚的烟雾也慢慢吹开……。
电话响起,前进指挥所报来敌货船座标,指挥所内观测人员也趁烟雾散去迅速测距,与前进指挥所回报资料进行比对。
常耀东看看我,我懒得看他示意他自己做决定。
他迅速下定决心,接通火力协调所下达作战指令。
我们所在位置听不到迫击砲发射爆音。随着有线电话中回报的发射口令,指挥所内众人都不自觉地看着手錶读起秒来。
5…4…3…2……无数朵弹花在英国运输船队上空同时绽放,四散如雨的弹片在海面上瞬间激起一片白色水花……。
干得不错,训练得很精实…我心中暗想,脸上却不显任何表情……。
常耀东这个团虽然名称上是第二团,但不像李宗仁的部队这些年大战小斗,一直都守在桂平老巢担任类似新兵训练中心的角色。讲得好听是训练札实、兵强马壮,说得不好听就是缺乏实战经验。
常耀东团这次进广州湾,除了编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